中式英語,因其半英半漢、不英不漢,被戲稱為“具有漢語特色的英語”。中式英語,因其半英半漢、不英不漢,被戲稱為“具有漢語特色的英語”。這樣的英語每天都在我們中間出現(xiàn),見于街頭的廣告詞,見于我們的英語報刊,見于政府報告的英譯文本。而我們早已看慣,并不覺得怪異。

舉例來說,“農(nóng)業(yè)獲得豐收”,表達(dá)為 “there have been good harvests” 蠻好,在后面添上 “in agriculture” 便有畫蛇添足之嫌,因為 “harvest” 本來就指農(nóng)業(yè)。再如“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有人譯為 “living standards for the people continued to rise”,其中的 ”for the people” 也屬多余。“紅”就是 “red”,“很少”就是 “few”,既簡單又清楚,何必贅言 “red in color”,“few in number”?

作為譯員,在翻譯時需要審視分析,作出判斷和取舍,杜絕多余的名詞和動詞、多余的修飾語、同義堆疊等,才能保證譯文的準(zhǔn)確、地道。